红旗渠精神永在!
2022-11-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革命文物见证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突破。中宣部等4部门公布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覆盖1433个县区。目前,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革命文物资源,需要不断挖掘内涵、创新传播方式,讲好革命文物的故事,增强革命文化的吸引力。
南昌起义的“红十字马灯”、渡江战役用的“小木船”、剪开的“半条被子”、长征路上的“扁担”……革命文物以实物为载体,体现的是一代代革命者为国为民的情怀、爱党爱国的豪情壮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就需要革命旧址、纪念馆抓住文物的突出特征,在对革命文物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革命文物内涵,拓展革命文物价值,找到陈列实物和观众情感的连接点,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沉浸感。在“不忘来时路 永远跟党走——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主题展中,由陈掖贤(赵一曼之子)抄写的赵一曼遗言,让许多观众驻足良久,深受感动。在遗言中,赵一曼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同时,革命文物还要积极探寻更多满足群众需求、紧跟时代潮流的展示传播方式,扩大革命文物资源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范围和渠道发生了转变。革命文物要采用更贴近群众、更有亲和力、更符合观众信息获取习惯的展示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菜单化服务”,培养志愿讲解员,组织宣讲团走进学校、企业、乡村、社区,这些举措不仅传播了革命文化,还发挥了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技术的进步,给革命文物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通过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参观游览。通过多媒体情景展示,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年情境。通过数字文物展示,观众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观看文物。
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革新,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也将与时俱进,让更多观众了解革命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