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
2023-02-16
【摘 要】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按照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托“康养+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助力城乡区域融合、高质量发展,有效缓解城乡养老服务压力,提升老年人养老幸福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康养;养老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227-01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2018年2月,国务院文件首提“文化康养”,既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思路,也打开了养老产业新的发展大门。
一、文化康养的概念及意义
随着年龄的提高,逐渐步入老年状态的人们由于各项身体机能的衰退,逐渐显露出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康养”与“医养”“护养”三者依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程度,共同组成老年人生活养护状态。具体来看,“康养”是指在身体状态较好,大致康健的前提下的养老养生;“医养”是随着年老体衰,伴随多样疾病状态下的养老生活;而“护养”则多指失能和半失能状态下,无法自理,需要在他人的连续性照料下养老生活的状态。①多数进入到“医养”和“护养”阶段的老人,由于生活上的不便和病痛的折磨,心理压力较大,晚年的幸福感也大大降低。据此,文化康养应运而生。笔者认为,文化康养是在老人处于相对健康状态下,以文化熏陶的形式来促进身心愉悦,从而达到身体康健、颐养生活的目的。文化康养顺应了人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从精神的层面丰富了老人的晚年所需。
二、我国文化康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我国“文化康养”现象逐步升温,在城乡范围内都有所体现。如候鸟式康养旅游、丰富的老年文娱活动、老年大学等。从居家的文化参与到养老机构的文化熏陶,从当地民风民俗的学习传承到新思想、新风气的引入接纳,各地用文化的智慧来缓解老人面对晚年的孤独压力,引导其通过多样的群体互动和文化之旅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减轻疾病的痛苦。但各地差异化表现明显。例如,伴随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一方面,不少地区由传统的乡村逐步转变为城市社区,面对高楼大厦和集中式的居住环境,老人们记忆中饭后闲谈交心的时光及传统的节日欢庆活动日渐减少,参与文化康养的路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一些偏远或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因地方发展基础薄弱和相对的“人口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和基础保障工作并未能有效满足当地或外来老人们的需求,与发展基础和规划较好的区域差距较大。
三、文化康养与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为文化康养提供契机
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今天,高质量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老年人养老养生需求已不再是物质方面的,其文化需求带来的心理慰藉和愉悦更为凸显。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依托良好的生态及文化基础,不断推进如特色小镇、老年文化礼堂、旅游文化节等建设,经济及文化发展基础日益提升。一方面为城市老人到农村进行文化康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及乡风文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效满足了农村老人的文化康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康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融合生态、康养、文化、教育、旅游等为一体的特色“康养模式”将通过资本的引进和资源的开发带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思路。同时,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少参与的当地老年人也作为文化康养的供给者和受益者享受着文化康养的熏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康养发展思考
(一)有效加强对老年人观念的引领
一方面,应注重引导老人正确认知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因离退休而产生的社会状态的变化差异,降低其自身的落差感和挫败感。另一方面,应积极培养老年人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使其更快更好地学习接受新鲜的事物,如城乡的转变、互联网的使用等。积极转变其养老观念,加强其健康管理能力,培育其兴趣爱好,提升其精神层次,引领其积极参与城乡各领域的文化发展建设。
(二)不断推进老年人文化活动建设
为给老年人营造良好的文化康养氛围,应加强各类组织关于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建设,如积极开展社区文娱服务、加强养老机构的文娱康养比重,有效推进“送戏下乡”等居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活动建设等,为居民享受相应的文娱活动提供广泛的物质基础。
(三)积极培育文化康养产业新发展
要借助“文化+”,积极培育融合健康、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业态康养产业,通过延展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行业引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老年人文化康养观念的形成。
(四)加快文化康养法律及管理体系建设
要加强对老年人文化市场、养老市场等的法律保障及监管体系,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理顺文化康养各方主体的责任和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产业推进、家庭支撑、社会组织补充的农村文化康养模式。